“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还在解决生存问题,到明年可能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5月17日,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场会议上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储能从业者心忧:国内储能市场还没大规模发展,这么快就要洗牌了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郑汉波所说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是指新型储能中占主体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当下锂电池储能行业的火爆有目共睹,光伏、风电、锂电池、逆变器、家电、新创业公司等来自四面八方的玩家纷纷涌入,赛道正变得异常拥挤。
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提到,仅2022年国内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上文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则指出,目前国内有上万家储能系统集成商。
储能企业主体剧增、规模扩张的背景下,竞争加剧和行业洗牌也就成为了相伴而生的问题。
36碳发现,除了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其他头部储能企业的高管,如天合储能董事长高纪凡、远东控股首席执行官蒋承志、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等都曾在今年公开表示,储能行业将经历一场洗牌,不过对于洗牌的时间节点和激烈程度预判略有不同——洗牌似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与此同时,得益于碳酸锂价格的回落和各地能源配储政策的逐步完善,各大行业机构普遍预测今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将会翻倍。
储能行业的头部玩家们也普遍向外界释放出了高速增长的预期,如远景动力储能销售负责人曾对外表示,2023年的储能电池交付量将超过15GWh,同比增长4倍;海辰储能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倍以上,今年出货目标锁定到25GWh,同比去年增长4倍。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表示,初步预计其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了3到5倍。
市场仍在快速增长,头部玩家普遍预期业绩翻倍,但头部企业高管却纷纷提示市场风险。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不解:所谓的市场洗牌真的会发生吗?
市场增速快,企业数量增长更快,洗牌或难以避免
“虽然洗牌的速度未必会如‘明年倒下80%系统集成商’这么快,但是整个储能行业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洗牌的阶段。”天合储能战略市场与产品管理总监李秉文如是告诉36碳。
李秉文表示,全国目前注册有储能业务相关的公司已经有4万多家,仅仅在今年的一季度就增加了1万多家,整个行业已经积聚了相当的风险。
如果刨去电芯、PCS、温控等储能供应链企业,如郑汉波所说,仅储能系统集成商就有高达1万家。
虽然国内储能市场仍在保持高速增长(根据CNESA数据,2022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为7.3GW/15.9GWh,同比增长200%,其中锂电池储能占主导,新增装机规模突破7GW),但市场主体增长更快(增长5.8倍),导致目前市场上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央视财经近期援引中关村论坛上专业机构的预测指出,今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80亿元。但简单计算可知,要平均分给市场上的一万家储能系统集成商,则每家企业可分得的蛋糕仍少得可怜。
现实中,储能市场虽然仍处于发展早期,但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并不低。
根据CNESA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商CR10(前10名的市占率)就已超过75%。
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个玩家都能从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乐创能源创始人兼CEO潘多昭告诉36碳,储能行业实际上对于新进入者非常不友好,难度非常的大。
从表面上看,储能系统集成商只是把电池、PCS、BMS、温控等设备进行了组装和集成,似乎难度并不高。但实际上,储能系统集成既涉及电芯的电化学领域、PCS的电子电力领域和匹配电网的电力领域相关know-how,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不是低门槛。
在潘多昭看来,一家储能企业必须要越过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安全性、经济性和智能化,这要求参与者拥有相关技术能力可以保障安全,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可以实现经济性,以及持续的服务能力可以通过智能化来帮助电力市场解决波动性问题。
“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储能企业有不一样的要求,目前很多企业和团队的自身能力就无法达到要求。”潘多昭如是表示。
海博思创销售总经理湛晓林也持有相似观点。他告诉36碳,仅电芯的选择一项,就需要集成商建立相关实验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测试研发和数据挖掘来鉴别。这对于集成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潘多昭表示,目前国内储能市场仍以大储为主,占据了总装机规模的90%以上。“每次项目招标都有百十家企业参与,但显然部分集成商并不具备获得订单的能力。”
据此,他同样也认为,在近两三年内,储能行业必将出现一场大洗牌。
价格战与市场、政策风险,储能企业的N种“死法”
自身能力不达标,无法获得订单只是一方面,储能企业还面临着价格战、市场和政策风险等多重挑战,每一重挑战应对不力都有可能导致部分玩家被淘汰出局。
储能集成商利润微薄是目前业内普遍存在的现状。从上市储能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看,2022年储能系统业务的毛利率普遍在10%-15%,净利率则为微利水平。
湛晓林告诉36碳,目前下游电站的收益率本身就不高,会控制成本,储能系统集成商面临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即使再优秀的企业,也要做到平均价以下。尤其很多跨界企业,是用其他产业的利润来补贴储能业务,更加导致行业的低价竞争。
今年以来,储能行业招中标规模大增的同时,投标报价屡创新低,冲业绩、抢市场等因素导致报价跌破成本的现象频繁发生。在上个月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现场,智光储能董事长姜新宇直言不讳地指出,无序、无底线的价格竞争,不利于行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发出“明年倒下80%系统集成商”预警的郑汉波认为,目前行业内存在大量生存困难的系统集成商,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低于成本价拿项目。“靠低价中标越多,死得越快。”
市场和政策风险则是储能系统集成商面临的又一“生死考验”。
潘多昭表示,目前储能市场和政策都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储能补贴政策变化等,新入局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容易出现战略性失误和偏差。举例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可能导致本来核算盈利的项目,实际履约时就出现亏损。
“目前一个大储项目的订单金额就高达几千万到一个亿,很多小企业会举全公司之力做一到两个项目,一旦面对外部激烈竞争或者政策、市场的巨大波动,决策出现失误,那么这些小企业很容易被迫退出市场。”潘多昭表示。
“交易是储能的照妖镜”,真正的市场竞争尚未开始
技术实力不过关、成本控制能力、抗风险能力低、综合实力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并不意味着储能市场的竞争格局稳固和确立。
目前市场上仅储能系统集成商就有高达1万家,如按照激进预测“明年淘汰80%”后,还剩下2000多家厂商。未来这2000多家厂商间仍将进行一场激烈的卡位战。
从大的产业周期来看,李秉文告诉36碳,储能行业当前正处于产业导入期的后段和产业快速成长期的前期阶段,刚刚开始进入到规模化应用的阶段,因此行业竞争格局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这背后的关键变量之一就是储能系统是否可以完善市场化机制,广泛参与电网交易。
当前国内储能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来自于新能源强配储能的政策,很多业主安装储能系统的作用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并网。储能系统大量闲置,“建而不用”的问题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业务方往往一味追求低价、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而储能产品的优劣,包括循环次数、其他各个方面的参数指标,都没得到验证。
潘多昭告诉36碳,一旦政策开始强制要求储能系统尽量参与交易,那么过去几年靠新能源强配储能推动的大量项目将会暴露出问题,储能企业的真实产品力将得以体现。
对此,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交易是储能的照妖镜”。他表示,随着储能市场化机制的完善,电网将成为一面“照妖镜”,各家企业储能产品的效率性能、安全质量、盈利能力都显露出来,届时还会有一大批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田庆军还表示,由于新能源强配储能,当下靠低价锁定市场的“内卷”是伪命题,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而真正的市场竞争尚未开始。
当前储能市场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也与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这导致业主更多关注产品成本,而轻视其他指标。
湛晓林表示,随着电力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加,交易政策的不断完善,储能产品的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等性能指标更能体现储能资产价值,有望获得更高的议价空间。
奇点能源副总经理张翼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告诉36碳,储能行业最合适的技术路线还未确立,还远远没到“以规模降低价格、以价格获取市场”的阶段。未来,技术创新依然是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前进。
(图片来源:veer图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